谥号是什么意思?
2021-03-26 17:16:54 编辑:取名技巧
春秋五霸的一般说法是;齐桓公、晋文公、楚庄王、宋襄公、秦穆公。齐、晋、楚、宋、秦是国名,公、王是他们的爵位名号,中间的桓、文、庄、襄、穆就是谥号。
谥号是什么意思:谥,又称谥号,是古代在人死之后,将葬之时,由人们根据其生前功德业绩,给予一种特殊的称号,带着盖棺论定的性质。一般说法是周代有了谥法,秦始皇一度中断,汉代恢复周制而评定谥号,从此直到明清两千余年而连绵不断。给予谥号的有皇帝、士大夫等。就其评定方式来着,皇帝谥号由礼官评议而由新皇帝认可,臣下谥号由朝廷赐予,有些土大夫由其师长或门生故吏给以谥号。官府定夺的为官谥,民间评定的为私谥。
皇帝的谥号一般是褒多贬少,多为溢美之词,因为用一谥号来论定,是为了尊崇而不是贬斥,历史上有些白痴皇帝,也有美号。晋朝皇帝司马衷,当天灾人祸,百姓无以为食时,他问为什么不吃肉糜。在水中叫的青蛙,他要问哪为民蛙哪为官蛙。在位期间,因其不能掌握皇权,所以外戚、宗室为争权夺利而酿成了八王之乱,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灾难。就是他死后,还谥为惠帝。所谓惠的谥义是;柔质慈民,爱民好与。这岂不是极大的讽刺吗?在历史上有很多在政变中失去皇权的皇帝,大多就无谥号了,甚至失去皇帝称号的人而称某公、某王、某侯、庶人或直接标为废帝。从西汉到隋朝,谥号一般就成了皇帝名谓构成部分。如汉武帝、汉光武帝、晋武帝、梁元帝、陈宣帝、齐文宣帝、隋文帝、隋炀帝等等,都是由谥号而作为代称而为人们所熟知的,至于他们的姓名则反而不太为人们所知道了。到了唐朝以后谥号越来越长。唐高祖李渊死后,贞观年间谥为:大武皇帝;唐高宗时改上尊号为:神尧皇帝;唐玄宗时上尊号是;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。宋大祖赵匡胤死后,谥号为;英武圣文神德皇帝;到宋真宗时上尊谥曰: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。这么一大串美好字眼堆酥的称号,不要说黎民百姓,恐怕那龙子龙孙说起来也要有困难,因此,谥号逐渐失去了作为人名称谓的作用,而是写在皇家宗庙的牌位上,记裁在历史文献中,成了死的僵硬的化石。
官谥,是由朝廷给大臣贵族的功过是非作一评价,给予的谥号。从原则上讲应该有褒有贬,实际上往往也是多褒少贬。官谥在两汉时,多给予诸侯王,列侯、大臣,如刘邦之弟楚王刘交,官谥为元,人称楚元王。开国功臣萧何谥为文终侯,张良谥为文成侯。拥戴昭帝立宣帝的霍光,死后谥为景桓侯。不过当时谥号掌握得较严,以刘汉正统自居的刘备,大臣只有法正有谥号。后主刘禅时,诸葛亮功德盖世;蒋碗、费祎荷国之重也见谥﹐陈祗宠侍,特加殊奖,夏侯霸远来归国,因此也得谥,于是关羽、张飞、马超、庞统、黄忠、赵云等都再追尊谥号,当时人以为荣。唐宋以后,官谥给予的范围扩大,人数增多,官谥成为人名称谓的构成部分。宋朝欧阳修谥号为文忠,其论著编为《欧阳文忠公全集》《文忠集》。明朝理学家王守仁,谥号为文成,世称王文成公,部分文章集为《王文成公文录》,流传于世,成为研究明代儒学的重要资料。清朝靠着理学和镇压太平天国起家的曾国藩,谥号为文正,人称曾文正公,其部分家书、信札以《曾文正公家书》《曾文正公书札》广为流传,影响甚大。由朝廷或皇帝钦赐给臣下的谥号,既是的尊荣,也是对生者的安慰,因而被其子孙后裔所重视。由于种种原因未能给谥号的,其子孙上书申诉求取被认为是一种孝行。当然,由于时局变化,政治舞台上的风云变幻等原因,也有夺改谥号的事情。南宋奸相秦桧死后,宋高宗赐谥为忠献,到宋孝宗时,为岳飞平反,改秦桧谥为缪丑。明朝万历年间,权臣张居正死后谥为文忠,谁知有人趁机弹劾,结果不仅被抄家没产,而且夺去了谥号。必须看到,官谥随着逐步放宽日趋泛滥,因此,也就越来越贬值而为人所轻视。
私谥,谥号的给予并不局限于官方途径,有些学问大声望高的文人学士或其他知名之士死后,没有资格请谥于官府,或者对官府赐谥不太满意,往往由其亲友或是门生故吏,为之立谥,称为私谥。春秋时,鲁国柳下卒后,私谥为惠,世称柳下惠。东汉时,陈寇卒于家,海内赴吊者三万余人,刊石立碑,谥为文范先生。晋朝大文学家陶渊明卒后,颜延之为他作谏,谥为靖节征士,其诗文亦以《靖节先生集》的名义传播后世.隋朝主通,好学不倦,不为时用,传授生徒,死后,门人私谥为文中子,著述亦以《文中子》名,流传于世间。宋朝理学家张载,死后,朝廷赐谥:明公,其门人又谥他为明诚夫子。随着日月推移,私谥也化作其姓名的组成部分。
作为中国古代、近代的人名称谓,主要由名、字、号、谥等构成,但决不是只此几种,此外,还有排行称谓等。因此,中国古代的人名称谓十分复杂,一个人有几个名,名字、号、谥也可以变化,封爵也有更动,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人名称谓,不妨以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宋朝宰相王安石为例来看一下。王安石,姓王,名安石,有民国年间出版的《王安石全集》,收录其诗文著作。字介甫,有名为《王介甫先生集》的书流传于世;抚州临川人,以地望称为王临川,其文章选录为《王临川文选》;曾出判江宁府,居半山园,以居住地为号,号半山,有《半山诗钞》流传后世﹔曾受封爵为舒国公,后改为荆国公,世称王荆公,清人蔡上翔编其年谱,名为《王荆公年谱考略》;死后赐谥号:文,其部分文章以《宋大家王文公文钞》行于世。明朝冯梦龙编《警世通言》中有《拗相公饮恨半山堂》一篇,攻击王安石变法,拗相公是否可以作为王安石的外号来看。这七八种称谓均指王安石一人而言。当然,这不是最多的一个。面对着这么多复杂的人名称谓,对于一个初涉文史的人来说,既可以引起研究的兴趣,也可以使其堕入五里雾中,张冠李戴。丰富多彩的人名称谓,是封建宗法制和伦理道德观念的构成部分,也为我们研读中国的社会、文化、思想、风俗、心理等方面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资料。可以说,这是研究中国社会的一把入门钥匙。
当然,这些名、字、号、谥等人名称谓,主要是供那些达官贵人、文人学士、帝王天子等人用的,对于黎民百姓来说,在一般情况下,官爵、谥号与他们无缘,不出乡里,地望也没有太大的用处。所以,他们的名字就简单多了。所以,从农村中崛起的新贵,首先讲究改名。游方僧朱元璋,盐贩子张士诚都是后来改的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