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人取别号的各种方法
2021-03-16 14:12:55 编辑:取名技巧
有些号带着鲜明的时代特色。晋朝陶渊明,因为住宅旁有五颗柳树,而自号五柳先生,以表示闲静少言,不慕荣利,带着魏晋时期天下大乱,知识分子甘于清贫,以求乐业自全的特色。
唐宋时代,佛、儒、道三教互相汲取融合,儒学吸收佛教、道教而走向细致严密的哲理化,佛教从儒学中吸收营养而成为中国化的佛教,道教也日益趋向完备而受到统治者的重视。三教并存成为当时的趋势,因此,士大夫以居士为号表明其对佛教的尊崇,也有以道人为号标榜对道教的信奉。元朝道教更为盛行,以道人取名号的更多,但同时也有人表示不入三教之中。思想家邓牧自号三教外人,表示不列入儒、佛、道三教正宗。
明末清初很多士大夫以野人、遗老自居,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,带有反抗的色彩。清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志士,以号表示其反抗的意愿。秋瑾称鉴湖女侠,邹容号革命军中马前卒。辛亥革命后,很多人消沉了,又起了一些与世无争的号,以表示其消极沮丧的心情。号,又是时代的晴雨表,反映着时代的变化和潮流。
还有很多人,取号时注意名、字、号的有机联系,或者从古代典籍中汲取营养,或者是在现实感慨中有所醒悟,有的则是以偶然的方式作为号,或者是用抓阉的方式定夺名号。诸如此类,有人归纳为以称谓、身份、百业、居处、山川、园林、器物、村廛自号.对自号的寓意则分为志记癖好,夸言收藏、张扬业绩、特写形貌、铭刻时年、表明生活、抒发性情、衷述仰慕、创立境
界、语必惊人等十个方面。此外需要归纳梳理的还很多很多。
号、别号、室号、斋号,一般是自己起的或者是受朋友师长.的启发而定,大都带着主人的意愿,因而往往镂刻于金石,书写于匾额,署之于书画、文章之中,公布于众,都可以视之为自号。还有的是别人送的号,送号的大都是门生故吏、亲朋好友等诸类人物角色。归纳所送号的由来,可归为三大类别,即地名、官爵和作品。
以姓加地名构成的别号,大致可分为两种:
(一)地望称,以该人的籍贯或出生地作为号。唐朝诗人柳宗元,籍贯河东(今山西永济),因此人称柳河东,诗文以《柳河东集》为名。近代戊戌变法的首领康有为,广东南海人,世称康南海,诗作以《康南海先生诗集》为名流传于世。戊戌六君子中的谭嗣同,湖南浏阳人,人称谭浏阳,有《谭浏阳文集》收录其著述。近代以兴办实业和教育而闻名的湖广总督张之洞,直隶南皮人,人称张南皮。也有的以所自称祖籍为号。唐代韩愈,著籍河南颖川,而昌黎韩氏为唐代大姓,韩愈自称是:昌黎韩愈,世人因此称号为韩昌黎,其作品称为《韩昌黎集》。有时也以地名加上先生等尊称。宋朝张载,郿县横渠镇人,又讲学于横渠镇,世称横渠先生,有《横渠文集》《横渠子》等著述流传于后世。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顾炎武,学问渊博﹑高风亮节,为人所敬重,以其为江苏昆山亭林镇人,尊称为亭林先生,有《亭林诗文集》在人间流传。有时也以居住地名为号。宋朝邵雍隐居苏门山百源山上,人称百源先生。宋代理学家周敦颐,居庐山莲花峰下,有小
溪,故名其居为濂溪书堂,人称为濂溪先生。
(二)宦地称,一般以其人为官政绩突出,或是任期长或任期内有独特行为,为后人所景仰的,以地名和姓相结合而作为号,从而成为该人的代称。东汉张衡以创制候风地动仪闻名于世,文章也为时大所重,也曾任河间王国相,有治绩,人称张河间,其著作也以《张河间集》传世。晋朝文学家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,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,辞职而去,写下了传颂不衰《归去来辞》,人们称他为陶彭泽。唐代文人元德秀,曾任鲁山县令,诚信教化百姓,为人所敬重。死后,士大夫赞其行为,称为元鲁山。担任地方官的人多,但真正以宦地称号传名的人并不多,恐怕主要是某些人搜刮、欺压百姓,而没有留下人口皆碑的政绩吧。